Category: Blog
-
科技的意义在于减轻你的负担,而不是成为你的负担
「科技的意义在于减轻你的负担,而不是成为你的负担。」 在纠结是否要重新开通 Apple Watch 的蜂窝网络时听到了这句话。反思许久,意识到自己过去为了量化生活购入了许多 App 与设备,但最后的结果是成为了技术的奴隶。 我印象最深的例子是在 2018 年。那时少数派网站上关于任务管理工具 OmniFocus 3 的讨论甚广,这一工具的特点是能够细分你添加任务的每一项细节,比如你要从何时开始花多久时间完成任务、任务地点和优先度等等。这类工具本是拆解一些大任务并评估计划的好帮手,但那时的我有了「把生活中每件要做的事都添加进去」的想法(包括刷牙!),有一种「当我在 App 里添加我要做的事并点击『完成任务』后我才心满意足」的感觉,大到寒假作业、小到出门扔垃圾在那时都值得我先打开 App 添加进去才开始执行。我想,每天我或许至少要花一个小时不断地在「添加任务 – 调整任务时间 – 勾选完成任务」中循环,好像只有用 App 记录过的事才真正做过一样。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今年初到日本旅游时,在手机上下载了许多收集积分的 App,可以在消费时扫码收集与兑换。虽说只是 0.1% 的优惠,但为了积分这件小事,却一共花了几个小时在二三十个 App 注册、填写个人资料的流程上,付款前也焦虑地打开手机寻找 App、询问店员能不能使用。虽说我的本意不是为了那些优惠,更像是体验一种数字化生活,但毫无疑问这些积分 App 成为了我生活的负担,甚至促使我进行了更多不必要的消费(一个例子是,为了体验 App 通过蓝牙连接自动贩卖机这一功能,我在旅行期间购买了太多的咖啡和饮料)。 再比如我最感兴趣的 Apple Watch 运动健康数据收集方面。我过去很羡慕佳明设备的「身体电量」功能,本质上是通过可穿戴设备记录的数据来反映人一天的状态。所以当我发现 App Store 上有类似的功能时,我立刻就开始试用了。但在用了一个星期后,我发现我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这些量化的数值而非我自己本身的状态上,每个小时要抬腕看好几次自己的「电量」如何;最后才意识到自己已然是在这些量化的数据包围下生活,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改变自己使用电子设备的习惯——删除了一百多个 App,只留下真正能够帮助到自己,并让自己卸下生活负担的工具。
-
Twitter’s API for third-party clients has been broken for more than two days
Ben Schoon on 9to5Google, Jan. 12, 2023: Around 11 p.m. ET this evening, many Twitter users noticed that third-party clients were throwing back error messages related to the Twitter API. This widespread outage is occurring across all third-party apps including Twitterrific, Fenix, Talon, and many others on both Android and iOS, as well as macOS.…
-
来自 2030 年的问候。
生活在 2016 年的各位,你们好啊! 我的名字是 Jim Ye,为了方便起见,你们也可以叫我「老叶」。事实上我还没老呢,但十多年前我在 Bilibili 上做游戏视频的时候,我就喜欢这么称呼自己了。 在说说我目前的生活状况前,我都想说说这个网站了…… 我为了在这上面发表这篇文章,还得翻出多年前就退役了的 Macbook Air 来撰写——神奇的是它竟然还能通电使用,但开机却花了三十多秒。输入网址、帐号登录、HTML 代码…… 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毫无「数字伦理」的好吗!不过偶尔敲一敲键盘还是挺好玩的,看来几年没打字的我还是水平未减。 对了,你们应该还不太知道「数字伦理」这个词的意思,它来源于 John Gruber 最近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Digital ethics」。这本书分析了 Apple、Valve 和 Pio(一家中国的公司,全名 Put-it-on Inc.)发布的可穿戴式设备中「交互设计」所存在的种种优劣之处,而作为 John 沉寂多年后所写的骇世作品,它甚至蝉联了 23 期「Amazon VR 图书阅读时长榜」第一名。人们目前很爱用这个词语,说现在的产品设计已经钦定了,再把它批判一番。 说了这么多,都差点忘了正题,来说说我吧。我刚满三十岁没多久,目前在自己的软件公司工作。创业的初期,我们作为第三方开发者,为 iOS、Watch OS 和 TV OS 开发 App 。我仍然记得那个时候学习 Swift 的痛苦,各种语法学习和 debug 忙得我们不可开交。好在近几年有了全新的编程语言 Taylor ——与其说是语言,不如说是一种非常易用的生产力工具。利用 Taylor,我们可以直接在 iPad Pro 上开发 App,UI 则直接通过手指拖拽元素进行设计,程序的逻辑架构也使用了流程图而非代码来进行编写。更方便的是,通过 Bluetooth 7.0 和相同的 iOS 操作系统架构,程序的调试也是「所见即所得」,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 得益于 Taylor…